站内搜索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摘要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摘要
[ 作者:     转贴自: 学报哲社版     点击数: 1003     更新时间: 2011-03-11     文章录入: 廖哲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摘要

 

 

工资水平、劳动力供求结构与产业发展型式

——以福建省为例

李文溥,陈贵富

(厦门大学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要素比价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福建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直至近十年,福建的产业扩张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福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至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它保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却严重萎缩了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加快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适度提高劳工工资,以此促进产业转型,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扩大,使经济增长从投资推动、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出口及国内消费共同驱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供求;工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能源价格与能源使用效率的福利比较

林民书,杨治国

 (厦门大学  经济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提高能源价格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均可降低经济体的能源消耗强度。但提高能源价格是通过产业紧缩以达到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则主要通过降低经济体的能耗强度以达到降低经济体能源消费量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经济体整体产出水平并不会降低。另一方面,提高能源价格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同时会增加能源生产部门与政府部门收入,而这种收入实现则是来自其他群体福利的转移。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则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符合经济发展方向,在不破坏既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能源价格;能源使用效率;福利水平

 

 

政府财政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基于对地方政府效率的考虑〖BT)〗

陈工,唐飞鹏

 (厦门大学财政系,福建厦门361005

要:财政竞争与企业投资间的关系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效率水平。基于我国31个省和直辖市1994-2008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检验,结果表明:由于地方政府效率的不同,在我国东部地区,税收竞争对企业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财政支出竞争对企业投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中部地区,情况则截然相反;在西部地区,财政竞争和企业投资的关系是统计不显著的。可见,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关键词:财政竞争;政府效率;企业投资

 

 

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环境技术创新政策

——新古典和演化方法的比较

沈小波1,曹芳萍2

1.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要:新古典环境经济学识别出环境技术创新的两个特性,即不确定性和双重外部性。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应提供必要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包括技术推动的政策和需求拉动的政策。演化经济学把创新看做一个演化过程,以路径依赖和频率依赖等为特征;其政策建议强调保持技术多样性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平衡,关注策略性利基管理对环境创新的作用。为了促进环境创新以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决策者应该吸收两种理论有益的政策见解。

关键词: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新古典方法;演化方法

 

 

朱熹“中庸”解的实学思想

——兼与二程“中庸”解之比较

乐爱国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要:朱熹“中庸”解的实学思想,既源自二程以“实学”诠释《中庸》,又形成于对二程后学追逐“未发”而求“中”的批评。正是这一实学思想,使得朱子在解读“中庸”时,能够在二程“中庸”解的基础上,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中庸”之“中”代替二程的“不偏之谓中”,强调“已发”时的随时以处“中”;以“平常”解“中庸”之“庸”取代二程的“不易之谓庸”,强调“无过不及”的“平常”,把“中”与“庸”统一起来。这种解读既体现出朱子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想,又是对二程“中庸”解的发展。

关键词:朱熹;二程;中庸;实学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

李承贵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要:王国维关于“理”的诠释表现为三种路向,即知识论路向、形上学路向和伦理学路向。王国维诠释“理”的根本原则是知识论原则,并因此否定“理”的伦理学意义和形上学意义,由此显露出王国维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神秘意向;但这种意向的实践忽略了“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特殊内涵与特殊价值,从而也损害了王国维诠释“理”之实践的完整与意义。诠释主体如何在使其价值得到张扬的同时又照顾到被诠释对象的固有意义,这是王国维诠释“理”的实践留给人们思考的难题。

关键词:王国维;理;中国哲学;知识论

 

 

论劳斯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

曹志平,文祥

(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要: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郑若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可谓是科举学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科举千余年的变革走向表现为报考资格从封闭到开放、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考试录取从追求考试公平到兼顾区域公平、考试规制从简疏到繁密。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举变革的“关键词”。科举的公平理念与措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与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适性,有些做法的公平程度至今未被超越,有相当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今天的高考所继承。考试改革须首重公平,这是科举给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启思,科举的许多规制也可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科举;公平;高考改革

 

 

科举学的法律视角

——以《钦定科场条例》为例

覃红霞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要:从法律的视角出发研究科举学,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科举学的广博性特点,为科举研究提供新的视野、新的内容与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实现对科举制度的客观与全面的评价。科举法所体现出的法律条文的完善与可操作性、重刑主义与分类治理的思想以及在法意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脉络,也凸显了科举法制的基本价值。而科举法制与科举制度之间相互协调却又相互矛盾的双重关系,也引发我们深刻地反思法制建设与考试制度、考试治理的地位与关系。

关键词:科举学;《钦定科场条例》;科举法制

 

 

美国与台湾民主化进程

沈惠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要:在美国的推动下,台湾地区完成了所谓的“民主转型”。本质上,台湾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植入性、依附性甚至是功利性的民主。就台湾本身而言,其民主是在美国压力之下强加进来、不得不为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依附于美国的民主。从美国来讲,压迫和扶持台湾实现民主化转型,更多的是为了其“和平演变”中国大陆的目的。换言之,美国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台湾的民主进程,其真实意图在于台湾可以作为“和平演变”中国大陆的跳板与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台湾地区民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如“选举政治”、统“独”纷争等,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台湾地区;民主化进程;美国意图;选举政治;统独纷争

 

 

台湾报纸在两岸新形势下的多重角色与走向

史冬冬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台湾报纸媒体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媒体先行、媒体纽带、媒体维稳和媒介平台等多重角色。在当前两岸新形势下,以《中国时报》为例,台湾报纸继续发挥总体积极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功能,充当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推动力。未来两岸新闻媒体可尝试开创“两岸共同媒体”等新型合作模式,以共享的媒介文化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认同。

关键词:台湾报纸;《中国时报》;两岸共同媒体;媒介文化

 

 

泛电影: 21世纪初的媒体与艺术

黄鸣奋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电影的泛化是21世纪初令人瞩目的现象。它既表现为通过表演主体虚拟化、欣赏活动日常化、加工制作即兴化突破传统电影的常规,又表现为通过与视频艺术、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的融合扩展电影的边界。由此而形成的“泛电影”意味着电影在物理定位、产业定位和社会定位上的更新,也意味着电影从少数人所特有的技能向普遍化的素养转变。

关键词:泛电影;媒体;艺术;西方文论

 

 

谢章铤词学思想新论

刘荣平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晚清学者谢章铤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量说是谢氏独具开创性并极具批评意义的词学理论,其意义不低于晚清词坛盛行的寄托说、沉郁说、重拙大说。其二,谢氏对张惠言词学阐释观多持批评态度,主要原因是张氏用比附说词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词作本意的偏离,或为寻求词中寄托而不惜曲解词作。受谭献影响,谢氏提出“以有托之心读之则有托”的阐释观,接近现代阐释学的思路。其三,谢氏有浓厚的地域词学的建构意识,这在晚清无人能出其右。

关键词:谢章铤;词量说;词学阐释观

 

 

感性与理性的变奏

——论西方审美主义思想的衍变

章长城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要: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回归内在、维护感性生存方式的思潮,产生于与理性主义的紧张对峙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17-18世纪的基督教理性和启蒙理性。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中,审美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持续的反抗,由此将自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当审美主义在20世纪确立了自身主体地位时,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审美主义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审美主义;理性主义;启蒙理性;审美主体;日常生活审美化

 

 

唐末政局及士人之遭际

吴在庆,曾晓云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要:唐末的混乱政局较其前更恶性发展,并有异同之处。唐末牛李党争已经结束,但朝官间矛盾更突显,而宦官和藩镇问题仍然存在,且更恶化严重。此时宦官更为专权跋扈,不仅主宰朝官的命运,甚至握有废置皇帝之权。而其时南司则反击更烈,且宰相崔胤又密结强藩朱全忠大肆捕杀韩全诲等大批中人,杀戮宦官几尽。藩镇问题也更复杂而矛盾纠结,强藩多挟天子以自重,勾结个别权臣,贬诛朝士。在此政局下,战乱频仍,灾荒连年,士人们处境更为艰难险恶,运途多乖,遂有漂流奔避、艰于一第,遭贬杀、退隐、入道、远避他方等不同命运。

关键词:唐末政局;宦官;强藩;士人遭际

 

 

佛教与中古中外交通

介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2

要: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文化交流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中古时期(汉-唐),佛教僧侣西行求法,东来传教,或陆路,或海路,往返于中国本土与域外诸国之间,是古代东、西方交通往来的重要内容。中外僧侣东来西往主观上是为了弘扬佛法,他们或逾越流沙,或泛漾洪波,着其先鞭,导夫先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古中国对外交通路线的开拓和发展。佛教僧人西行求法亲见亲闻的纪行之作,不仅大大充实了中外交通史的内容,而且可以与正史文献参照比勘,成为我们研究中古中外交通史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中古时期;佛教;中外交通

 

 

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

林枫,孙杰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要: 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明代商业经济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种转变,即态度从相对忽视到逐渐重视、内容从宏观讨论到具体研究的转变。改革开放后,经济史研究范围逐步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从而使得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在研究领域与研究视野两方面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明代商业经济史仍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研究视野上,未具充分的世界史视野;第二,在研究取向上,未具广阔的全面史观;第三,在研究对象上,未能充分关注小商小贩;第四,在研究时段上,勾连、切割均有不足;第五,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不足。

关键词: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领域;研究视野

 

 

现代型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齐树洁,陈贤贵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要:现代型诉讼具有当事人互换性缺失、系争利益呈现集合化或扩散化、争点呈现社会化和政治化、救济的请求方式转变等特质,对当事人适格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国外及其他地区通常以集团诉讼、选定当事人、团体诉讼三种代表性方式予以解决。鉴于这三种方式在当事人适格要件及制度功能各异或存在优劣之别,有必要就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诉之利益为基准,完善我国当事人适格理论,构建符合国情的诉讼信托制度。

关键词:现代型诉讼;当事人适格;诉之利益;诉讼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