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摘要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摘要
[ 作者:     转贴自: 学报哲社版     点击数: 847     更新时间: 2011-03-07     文章录入: 廖哲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
鲁西奇
摘 要:在冀朝鼎“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的基础上,可以对“核心区”概念重新界定: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它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武力、财赋与人才资源,并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这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全国性核心区)。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之下,又存在着大区的核心区以及高层、中层、低层政区的核心区等不同层级的核心区;王朝国家即通过控制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以实现对帝国疆域的控制。
关 键 词:中国历史;核心区;基本经济区;控制体系
 
 
汉语学术神学视野中的耶儒对话
[芬兰]黄保罗
摘 要:在汉语语境中开展基督教与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对话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耶儒对话首先必须注意“基督教”和“儒家”概念的多义性,从“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视角来选择基督教和儒家的代表人物。耶儒对话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儒家对基督教的“救赎论”的理解。儒家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追求人天合一,从目的性上说,这与基督教的救赎目标相似。但是二者的救赎方式不同,儒家主张“内在超越”,而基督教的得救方式则类似于“外在超越”。基督教的“成圣”比“称义”,更容易与儒家的“内在超越”找到契合点。
关键词:汉语学术神学;基督教;儒家;救赎论
 
 
审美与主体间性的“越界”
——关于主体间性若干问题的争议与讨论
杨春时,张海涛
摘要:针对当前学界一些关于本体论主体间性理论的批评,可以从主体间性的越界之可能和主体间性的实现之可能两方面进行辩驳。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建构不仅不是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失度,而正相反,是对主体间性内涵的扩展和深化。由于认识论与社会学层面的主体间性只有通过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才能得到说明,因此,相对于认识论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具有本源性。
关键词:主体间性;本体论;审美
 
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及启示
[新加坡]孙 谦
 要:在评估公司价值及签定契约时,会计盈余的高持续性被看作一个理想特征,有利于降低风险,因此盈余持续性研究成为30多年来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盈余持续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颇丰,但在盈余持续性的定义、盈余质量、盈余持续性的度量方法、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公司估价模型与盈余持续性及其检验、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盈余持续性与其他经济(会计)现象等方面仍未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但尚待深入。以国外盈余持续性研究为借鉴,我国可加强恰当度量盈余持续性、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公司价值;公司估价模型
 

双重计量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新探索
——以一个设想的例子表达我们的建议
葛家澍,叶丰滢
 要:公允价值进入财务报表是当前和今后财务会计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公允价值进入财务报表后,又会与历史成本产生双重计量属性的矛盾,即使财务报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合计数以及净收益的数值失去其原有的信息含量。通过对现行财务报表列报的技术性改进,可以解决上述矛盾。具体做法是在今后的财务报表的专栏设置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合计”三栏,各项目根据反映物价变动的要求不同分来列报。这样,“合计”栏的金额就不致因混淆实际数和估计数而丧失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此外,财务状况表外对双重(混合)计量可作必要的补充披露,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和透明度。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计量;三栏式财务报表
 
 
公共产品的价格理论
赵燕菁
 要:依据一个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公共产品定价模型,市场竞争被分为消费者竞争和生产者竞争两种状态。当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竞争发生在消费者之间。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当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时,竞争发生在生产者之间。价格等于边际上生产者能够获得正利润时的最低价格。由于假设所有消费者偏好不同,当市场扩大,剩余增加,市场将会分裂出新的产品,以减少消费者的效用损失。当相邻产品之间的竞争达到均衡时,两个产品市场上边际消费者效用相等。根据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部均衡必定是由“价格—规模—种类数”三者同时决定的。这个定价工具的应用,将使公共产品同私人产品的定价没有本质差别。
关键词:价格理论;公共产品;垄断竞争 ;D4
雷根强1 2,苏晓春
 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过程无疑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可以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具体案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呈现出“边学边干”、效率取向、阶段性发展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都与经济发展变革和行政利益因素有关。保险制度作为政府的一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它的变迁和整个制度环境中的其他制度变革,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密切相关。在变迁的进程中,不论是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分歧,还是横向上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分歧,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应推动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此过程中,省级统筹成为当前改革最迫切的努力方向。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体系来代替现行不规范的制度形式。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变迁;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
 
 
晚清幕府纷争与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
王天根
摘 要:近代中国以报刊为核心的媒介系统始终处在战争的压力下运作。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离不开其著述的文本,更不能脱离其存在的社会语境。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两大幕府相互倾轧,严复、章太炎、李提摩太等中外舆论精英游说其间,在政治利益角逐中扮演角色。近代舆论由器物上的洋务转向维新变法,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的选择面对政统、道统抉择两难,学术良知往往决定他们放弃因谋生需要而投靠某个利益集团,从而坚持学术上的自我。即政治上可以应变乃至投机,但有其学理取向上的底线,两者冲突时,学人多回归学理上的价值取向。这对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格局变迁及社会舆论趋向颇有影响。
关键词:晚清幕府;近代报刊舆论;媒介话语
 
 
“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发现
吴春明
摘要 在汉文史籍中屡见的“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等奇特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古代华夏、汉人话语中的“南蛮”或越、濮系土著的树皮布文化,与中原华夏的“衣冠”文化截然不同。在民族志上,台湾阿美族、云南傣族、海南黎族、越南Bru-Van Kieu人及太平洋西萨摩亚岛南岛语族中“残存”的树皮布制作工艺,再现了这一土著文化的内涵形态。在考古学上,树皮打布石拍的发现与编年研究,反映了树皮布文化从华南起源、向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传播扩散的历史。
关键词 岛夷卉服;织绩木皮;树皮布文化
 
 
新经济政策与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的演变
 虎
 要:到上个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的社会福利组织让位于政治性非政府组织,许多现代非政府组织不断出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脱胎于长久存在的社会网络和组织。新经济政策中族群关系的政治制度性安排使得国家发展资源在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分配不平衡,为了弥补公共服务和发展资源的差距,许多发展型非政府组织在非马来人社会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了非政府组织在族群间分布不平衡的“二元结构”;政府“发展霸权”渗透到以马来人为主的乡村地区,给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的发展留下极其有限的活动空间,促使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 90年代初出台的国民发展政策鼓励利用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冷战后全球结社革命和信息化革命促进全球化向深度发展。冷战后内外因素的结合促进了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演变。
关键词:马来西亚; 新经济政策; 非政府组织
 
 
儒家“一体之仁”观的三个向度
——基于生态伦理的追问
徐朝旭
摘 要:在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向度内,儒家“一体之仁”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道德共同体,这一道德共同体具有统一的本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主张将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自然界,建立包含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规范的新型伦理学体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儒家“一体之仁”观的意识论向度内,天地自然运行的法则与人事活动行为规范是合二为一的,仁不仅是人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这就决定儒家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与调节人与人关系相互关联的总体层面,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儒家“一体之仁”观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论。
关键词:儒家;一体之仁;价值论;存在论;意识论
 
从确证的结构看回溯困境
吕旭龙
摘 要:传统知识论主张确证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确证回溯困境应如何解决以及确证回溯是否会引发怀疑论,基础主义、一致主义与语境主义虽然各自给出答案,但都有不合理之处。从确证的结构分析入手,可以概括出一条“确证原理”。通过比较“确证原理”与“认知闭合原则”之异同,可以知道确证回溯在什么情况下将陷入怀疑论,而在什么情况下则不会。人们对于理由是否必须是逻辑蕴涵的问题意见分歧,说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观。确证概念自身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这个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知识论发展的过程中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认为,“回溯困境”的实质就是确证的概念含混不清的问题。唯有明确了认识的规范性,确证问题才有可能最终解决。
关键词:知识定义;确证回溯;怀疑论
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
——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
陈炳辉
摘 要: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他们正是通过领导权的核心概念建构起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关键词:拉克劳;墨菲;领导权;后马克思主义
 
 
钱钟书与前期海德格尔
黎兰
摘要:早期海德格尔的思路,从“此在”进入“存在”,其着重点放在了此在的“生存结构”——诸如“被抛”、“烦”、“畏”、“死”等基本情绪极具现象学意味的分析中。钱钟书对被抛、良知、独在、忧虑等海氏词汇和语句的引述与评判,说明了他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精神有着深度的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成为钱钟书研究中的独特光芒。从现象学入手,是理解钱钟书的精神命脉与学术贡献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钱钟书;海德格尔;现象学
 
 “韦柳体”及韦柳高下争议的接受学考察
洪迎华
摘要:苏轼以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三者比较的方式对韦、柳诗歌简古淡远的共性风格进行揭示,严羽则用“韦柳体”之名将其确认为一个诗歌体式。在接受学意义上,“韦柳体”的提出,一是缘于宋人对陶渊明诗歌和人格的推崇,韦、柳皆因有陶诗意趣而被并论;二是因为韦、柳在五言古诗上的创作成就。苏轼在陶、韦、柳三者高下的比较中,认为柳胜韦,此一论断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清代王士祯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轼,明确提出韦在柳之上,为韦柳高下的问题翻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这种争议,除了要深切了解论者的立场和用意,深入作品、具体辨析韦柳风貌及艺术渊源、淡化和规避无谓的高下之争才是枢要。
关键词:韦应物;柳宗元;韦柳体;接受学
 
 
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李无未
摘要: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标志是:汉语音韵学研究步入了正轨,不再是“军事战略”下的语言研究附庸;汉语音韵学与日本“日本汉字音学”走向分野,各自承担着独立的学科职责;一些与汉语音韵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学术团体十分活跃;学术流派意识明显增强;注重学科本身体系的建设;与发源地中国学术交流有步骤地进行,成果开始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各个门类研究出现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特点是: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突破原有思维束缚,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学科意识强化;比较传统得到了弘扬,增强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学术发展明显受到中国等国学者的直接影响;文献相承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基础更为厚实,视野更为开阔。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强化的方面,比如,汉语方音史研究还很薄弱等。
关键词: 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特点
 
 
论基本权利的均等保护
周刚志
摘 要:基本权利的实现需要政府提供保护,因而也需要相应的公共资金之支持。然而,政府财政困境及财政危机之普遍存在,构成了基本权利保护的限制条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财政实践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基本权利的均等保护问题成为“平等权”等基本权利保护中的重要课题。中国的应对之道在于构建有效的财政控权、财政分权及财政平衡机制,适时推进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基本权利;均等保护;平等权;财政平衡
 
 
文化场域下精英与民众的互动及和谐重构
庞 虎
摘 要:在文化领域,虽然一直存在精英与民众的二元划分,但自古以来二者就有着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文化载体的同源、人员构成的交织、思想观念的互通。近代以后,双方的互动沟通得以延续和发展,但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视野与政治情结、自我启蒙与启蒙他人、化大众与大众化、终极价值与世俗关怀的关系,从而未能在精英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中完成文化的现代转型。我们应顺应和谐社会的大潮,以平等、开放、渐进为原则,塑造新型文化主体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精英;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