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结对共建聚合力,南洋师说话国关          
结对共建聚合力,南洋师说话国关
[ 作者:     转贴自: 学报哲社版     点击数: 212     更新时间: 2020-12-08     文章录入: 廖哲平

 

结对共建聚合力,南洋师说话国关

——学报哲社版党支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

在职教工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共建活动

2020年11月23日下午,学报哲社版党支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在职教师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本次活动以主题党日政治学习的形式,邀请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周桂银教授给大家作题为“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历史演进”的学术讲座,活动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冯立军教授主持。

 



周老师首先阐述古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先秦时期,天下是个乌托邦设想,孔子的“天下一家”、孟子的“德化天下”及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反映的都是这样的想象。两汉以后,“天下一统”的思想逐渐成为儒家主流,天下不再是想象,而专指国家。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天下观和天下秩序逐渐向多元帝国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的传统天下观中,天下是一种等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地理上包括已知的九州和未知的四海地区,政治上由中心和外围组成,文化上有华夷之分与互化。

进入近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经历了从天下到世界的转变。中西两种秩序观的碰撞,使中国朝贡体系逐步瓦解。近代中国被迫进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从世界中心掉落到边缘。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经历了国家身份重塑,逐渐形成了“世界”取代“天下”的新型国际秩序观。在危机、战争与革命的艰难历程中,中华民族认同和现代国家认同得以塑造。

经历天下观的解构与重构之后,当代中国提出了包含中国理念的国际秩序观。毛泽东先后提出“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想,这实质上是当时“冷战”背景下的战略观。21世纪以来,中国相继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外交实践支撑理念构想。

最后,周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国际秩序观的思考。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儒法结合王霸相杂,既有理想主义的秩序想象,又有现实主义的目标手段。目标的高低取决于多重变量,实力是决定性的变量,主观的自我定位和目标、主动的战略选择重要变量。现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根本目标,一是建立和保持政治合法性以及政治动员,二是提升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

提问环节,周老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国际秩序观的理论与实践、成本与收益、历史演进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此次共建活动是学报哲社版党支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在职教师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积极实践,对于广大党员深入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探索支部共建的新形式,发挥支部共建合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