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文艺复兴”的中国面孔 ——以《国粹学报》、“整理国故”与《学衡》 为中心

作者:狄霞晨

摘要

文艺复兴为欧洲带来了新生,也为近代以来中国文人学士寻找民族文化复兴之道提供了思路。晚清国粹派率先将“Renaissance”阐释为“古学复兴”,视先秦诸子为中国的古希腊先贤,在保护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前提下探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胡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并将“整理国故”作为实现中国文艺复兴的关键步骤。吴宓、梅光迪等白璧德的中国弟子发刊《学衡》,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旨推动另一种带有新人文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虽然都是对“中国文艺复兴”的本土化探索,晚清国粹派、胡适及学衡派却展示了中国文艺复兴三张不同的“面孔”。三派虽然互有差异,却不乏互动,其观点也具有相互补充性。回顾近现代中国知识人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多元思考,为我们在当代语境下转化这份思想学术资源进行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国文艺复兴;《国粹学报》;“整理国故”;《学衡》;人文主义

上一篇:以“昌黎”之名:中唐古文圈的内外与渗透